農村教學新模式:“同動同靜”
  近日,在蘭州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的一間教室里,一節音樂課上得格外熱鬧。
  100名農村老師被假設成為小學一、二、三年級學生,同樣的一首《小星星》的歌曲,三個年級“學生”一起學習,共同參與到老師設計的角色扮演游戲中。
  這是“國培計劃”中西部農村骨幹教師培訓項目的一個子項目,叫作“農村邊遠小規模學校教師培訓項目”。這個項目正在推廣一種“同動同靜”的教學模式,打破以往複式教學一個年級上課、另一個年級只能自習或者寫作業的形式,讓不同年級學生融入到同一堂課中。
  教學點師資缺乏的背後
  在我省,由於受地理環境影響,一些地處偏遠的山區和交通不便的地區仍存在著教學點。今年5月,我省出台了《關於規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結構調整的實施意見》,明確提出要科學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,在人口相對集中的村設置村小學或教學點,人口稀少、地處偏遠、交通不便的地方保留或設置教學點。
  在這樣的背景下,農村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成為我省基礎教育繞不開的話題。根據教育部的相關統計,我省目前還存在著3142所教學點。另據統計,我省農村100人以下的小規模學校有3000多所。
  由於條件艱苦、環境惡劣,有些教學點只有一個老師,一些小規模學校的師資難以滿足開齊開全課程的需要,師資缺乏成為農村小規模學校面臨的共同問題。
  蘭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孫冬梅說:“農村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存在著年級多、班級人數少、相對於單科教學來說教師缺乏的現狀。”
  但是孫冬梅提到,農村教師資源正在面臨著一種隱性“浪費”。“國家規定的農村學校生師比應該為23:1,但是在我們一些小規模學校,生師比遠遠低於這個比例。”
  通渭縣北誠鋪鄉黃龍小學是一所只有15名學生的學校,學校設有4個年級,配有4名老師,其中人數最少的三年級只有2名學生。
  孫冬梅說:“在這樣的情況下,雖然教師絕對人數較少,但是從生師比角度來說是教師資源的‘浪費’。老師們不僅教學任務重,而且每個人要教多門課,這樣也不利於教師專業特長的發揮。”  (原標題:甘肅農村教學新模式:“同動同靜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oyjmxao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